地球科學系
教育目標
    本系的設立宗旨,首在養成學生具備地球科學五大學術領域—地質學、大氣科學、海洋科學、天文學、地球物理—充分之本職學能,以培育優秀之地球科學研究人才為主軸,並以培養優良的中學地球科學師資為輔。本系的教育目標,則首重於致力培養有志從事地球科學相關學術研究之研究人才,和實務工作的專業人才。特別是在國內地球科學各相關係所中,本系是研究領域唯一同時涵蓋天文學、大氣科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和海洋科學等地球科學五大學術領域,並擁有師範大學在科學教育方面的專業基礎,此為本系之特色。若是志在從事中等學校地科教學,本系亦可提供學生教育專業知識和地科教學知能,充分培育健全之地球科學師資。
學生核心能力
1-1 能兼具地質、地球物理、天文、大氣和海洋等地球科學各領域之基礎知識。
1-2 瞭解地球科學基本內涵,具備跨領域的知能和分析與應用之能力。
1-3 具備應用地球科學探究方法的基本技能,能整合地球系統、人類與環境和永續經營等相關議題。
1-4 具備理性思維與邏輯判斷之能力。
1-5 具備批判性思考之能力。
1-6 瞭解地球科學的發展史及與其它學科的關聯與互動。
2-1 具備資料統整與邏輯推演之能力。
2-2 具備語文表達與溝通之能力。
2-3 具備與同儕分工與團隊合作之能力。
2-4 具備操作地科儀器、野外考察、探勘和戶外觀測之能力。
2-5 具備進修與學習專業科學新知之能力。
2-6 具備電腦應用、網路學習與搜尋之能力。
3-1 能以理性、科學與周延專注的態度尋求問題解答。
3-2 能獨立思考與自我省思。
3-3 有開闊的胸襟,不拘成見,勇於接受科技新知與理論。
3-4 富同情心,具備有效溝通協調之能力。
3-5 具備生涯規劃之能力、並能持續自主學習與進修。
4-1 秉持誠實不造假的精神。
4-2 具有堅定的科學信念與豐富的人文素養。
4-3 具有抱持懷疑的求知態度。
4-4 能珍惜地球資源,尊重智慧財產權。
課程規劃
本系課程列表
課程分類課程名稱(建議修課年級)
校共同必修 中文閱讀與思辨、中文寫作與表達、英文(一)、英文(二)、英文(三)、體育、初階服務學習
通識課程 人文藝術領域社會科學領域自然科學領域邏輯運算領域學院共同課程跨域專業探索課程大學入門專題探究MOOCs
系共同必修課程 微積分(1) 普通物理(1) 普通物理實驗(1) 天文學(含實習)(1) 大氣科學概論(含實習)(1) 普通地質學(含實習)(1) 海洋學概論(含實習)(1) 普通化學(2) 普通化學實驗(2) 應用數學(一)(2) 地球物理通論(含實習)(2)
系共同選修課程 地震觀測與災害(1) 應用數學(二)(2) 光性礦物學(2) 光性礦物學實習(2) 大氣熱力學(2) 科學發展史觀(2) 觀測地震學(2) 海洋地質學(2) 太陽系(2) 環境地質學(2) 海洋生物概論(2) 環境科學(2) 衛星影像處理與應用(2) GPS及大地測量(2) 天文觀測(含實習)(2) 描述性物理海洋學(2) 流體力學(2) 大氣觀測(含實習)(2) 電腦與地球科學教育(教)(2) 普通生物學(3) 普通生物學實驗(3) 地形學(3) 宇宙觀的進展(3) 大氣動力學(一)(3) 地質調查(3) 天氣學(3) 沈積學(3) 沈積學實習(3) 大氣動力學(二)(3) 地球科學教學評量(3) 大地構造學(3) 地球科學教育新趨勢(3) 臺灣地質(3) 天氣預報與分析(3) 邊界層氣象學(3) 海洋環境與資源(3) 電腦在地球科學上之應用(3) 電波星空(3) 水文地質學(3) 大氣物理學(3) 工程地質學(3) 地球科學概論(含實習)(3) 沉積與地層學(3) 數值分析(3) 古生物學(含實習)(3) 構造地質學(含實習)(3) 地史學(含實習)(3) 星系天文學(3) 海洋儀器與觀測(3) 畢業論文(4) 礦床學(4) 地震學(4) 海洋污染(4) 地科教具及媒體設計(4) 化學海洋(4) 天文物理導論(4) 經濟地質學(4) 海氣交互作用簡介(4) 地球科學教材教法(教)(4) 地球科學教材教法研究(教)(4) 地球科學教學實習(教)(4) 地球物理特論  時序分析  數值天氣預報  氣候學  氣象統計  海洋化學概論  古海洋與全球變遷  電波天文學  地體動力學  實驗岩石學  洋流學  穩定同位素地質學  地震地體構造學  地球化學  物理海洋學  活躍星系  古地磁學  地球環境經營與管理  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  地球科學資料處理  地球物理方法  全球強震特論  岩石學(含實習)  海洋紊流  熱帶氣象學  環境地球化學  礦物學(含實習)  野外地質學(含實習)  地球內部物理化學  岩心-電測整合分析  岩石圈應力場  海洋物理學概論  大地工程原理  天文中的物理  行星科學導論  太空天氣學 
教育學程
未來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