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師大通識教育課程地圖(前往「通識教育課程地圖」)
  「通識課程地圖」係將本校所有通識課程依其屬性予以分類,以視覺上友善、容易理解的圖表,將本校系統化的通識課程規劃,以清晰明瞭、一覽無遺的方式呈現在學生眼前,俾便快速掌握本校通識教育課程的全貌。
  前往「臺師大通識教育課程地圖」:臺師大通識教育課程地圖
臺師大通識教育理念
  本校通識教育以「廣博雅致,師大大師」為基本理念,強調個人全面發展的全人理想。這個理想中包含了兩項重要的主軸:
  1. 讓學生發展自我的生命與主體性,使其能以不同的思維取徑看待,並瞭解自身生命處境中人文、社會、自然等各不同面向。
  2. 讓學生擔任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的公民。因此,當我們要求學生修習不同領域的知識學門時,目的並不在於多知道另一套知識,或是讓學生獲得更多的趣味,而是要讓學生多瞭解一種觀點,並能透過這些觀點來增進個人對自身生命與社會環境的理解,並能進一步思考與回應社會公共議題。
臺師大通識教育四大原則
  本校通識教育包含語文通識、核心通識(包含藝術與美感、哲學思維與道德推理、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歷史與文化、數學與科學思維、科學與生命六大領域)、一般通識,與非正式課程(如通識教育中心精心策劃、舉辦的「通識教育系列活動」,包含通識講座、影展、讀書會等),各類通識教育具有以下四大特色:
一、多元化
二、深度性
三、主體性
四、整合性
通識特色
臺師大通識教育課程目標
  本校通識教育包含「語文通識」(包含國文、英文(一)、英文(二))、「核心通識」(區分為「藝術與美感」、「哲學思維與道德推理」、「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歷史與文化」、「數學與科學思維」、「科學與生命」六大領域)及「非核心通識」(六大核心通識以外,促進學生多元學習之相關通識課程)。核心通識課程既然名為核心,顧名思義表示這些課程具有共同、必要的性質,因此,本校核心通識指的是一些「必修」或「選修程度有限」之課程。為此,本校在六大領域範疇內,各自規劃數門課程提供學生修習。
  詳言之,本校通識教育各領域之課程目標如下:
(一)藝術與美感領域
領域目標 本領域旨在提升學習者藝術涵養、審美判斷與藝術批評能力、藝術表現展演能力,並期能整全性地擴展學習者之文化藝術視野。其具體目標如下:
  1. 了解藝術的內涵、性質與其重要性,以建立藝術涵養。
  2. 掌握基本藝術理論,瞭解如何對於藝術作品進行描述、分析、推理,以培養對各類藝術的鑑賞能力。
  3. 學習藝術技巧,以具備基本藝術表現能力。
  4. 建立多面向美感精神,讓藝術知能與生活結合。
領域內涵 本領域所涵蓋之藝術表現,包括音樂藝術、舞蹈藝術、雕塑與繪畫藝術、戲劇、文學、建築結構、空間藝術以及跨領域整合的電影藝術與視覺藝術。因此,課程內涵,包含多種藝術表現方式,並兼顧東、西方藝術家、藝術理論、作品與藝術表現方法之認知、描述、分析與評價。課程安排主要在於引導學生瞭解東、西方藝術的內容與特色,進而描述藝術作品內容、媒介、表現技巧,分析各項藝術活動的形式風格與內涵,並能以簡易的藝術技能展現自我,最後並將藝術欣賞及展演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讓學生從藝術活動中認識藝術、接納藝術,提昇其藝術涵養。
(二)哲學思維與道德推理領域
領域目標 本領域旨在由哲學思辨出發,以培養學生的批判思考及道德判斷能力,並進一步建立責任倫理素養,使學習者能在日常生活中面對多元價值議題,確立個人道德判斷依據與自我生命價值。其具體目標如下:
  1. 具備邏輯思考與批判思考能力。
  2. 瞭解基本哲學概念,並具備能將其運用之思維能力。
  3. 能檢視個人生命與群體生活中的各項衝突議題,並能做出價值判斷。
  4. 具備探索生命意義與終極關懷的思辨能力。
領域內涵 本領域以「思、覺、行」為課程主軸,由知能、情意、實踐三方面發展課程內涵,使學生有能力讓生活更具合理性與人文性。
  1. 思(理性知能):掌握基本哲學概念與思維,一方面探索倫理學基本命題中的爭議,一方面培養邏輯解析、批判思維之能力。
  2. 覺(情意感受):配合日常生活哲學議題,透過情意、情緒、情感的教學,引導對生命終極關懷的積極關注,涵養學生情理兼備的人生態度和價值。
  3. 行(力行行為):能將倫理思維化為實際的德行實踐,突顯服務、參與之大師品格的實際行動。將志願服務,與倫理學議題討論結合,培養知行合融的行動能力。
(三)公民素養與社會探究領域
領域目標 本領域旨在培養全球化時代之民主社會中,學生參與公共事務所需的知識、態度和技能。希望透過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理論,發展探究現代民主社會重要議題的分析方法,並建立關懷弱勢、促進社會正義的行動力。其具體目標如下:
  1. 增進學生對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文化人類學等社會科學的基本概念、理論與哲學的理解。
  2. 發展學生探究現代民主社會重要議題的分析方法,能以不同的知識觀點解釋人類的生活處境,並認識臺灣社會所面臨的重要議題。
  3. 培養學生關懷弱勢、促進社會正義的行動力,並能成為以積極行動實現公平正義的轉化型知識份子與現代公民。
領域內涵 民主化和全球化這兩股趨力涉及複雜的政治、法律、經濟、科技、勞動、媒體、性別、族群、生態環境、社會和文化認同等面向。為培養能因應此趨勢並積極參與的公民,本領域內涵主要內容如下:
  1. 基本概念與理論:培養進行社會探究的相關知識基礎。
  2. 重要議題的分析方法:培養進行社會探究所需的思維與方法論訓練。
  3. 核心議題探究:認識並關懷各社會所面臨的重要議題,並促成學理知識與實際社會問題的結合。主要議題包括:不平等與平等、不正義與正義、權力與排除、環境破壞與保護、以及疏離與參與等。
  4. 行動與實踐:將基本學理、思維方法、議題探究等三方面結合,並發展公民行動方案,以積極行動參與社會改良,實踐公平正義。
(四)歷史與文化領域
領域目標 本領域旨在透過跨時與跨空間的分析,啟發學生的歷史意識,並進一步培養尊重與欣賞其他文化的精神。其具體目標如下:
  1. 引導學生掌握古今之間的相關性,以啟發歷史意識。
  2. 透過蒐集史料、探究問題、提出解釋,以獲得歷史分析之能力。
  3. 透過對自身文化及其他地區之歷史與文明的認識與反省,反思個人世界觀,以建立自我批判能力。
  4. 認識人類文明演變,充實人文素養,培養多元文化精神。
領域內涵
  1. 認識不同人類社會之政治、軍事、禮俗、服飾等各領域相關知識內涵。
  2. 瞭解各文明之發展,以及其文化特色,並分析其對世界的影響力。
  3. 從時間軸和空間軸來觀察不同歷史與文化,分析歷史變遷軌跡與重大文化交流現象。
  4. 探索特定文化及社會脈絡中,個人自我認同與社群認同。
  5. 透過閱讀歷史經典,探索歷史思維與觀點。
(五)數學與科學思維領域
領域目標 本領域旨在綜合數學、物理、化學基本能力,希望培養學生的數量識能,並掌握自然科學的思維方式。具體之目標如下:
  1. 引導大學生瞭解數學、物理、化學的內容、意義以及方法。
  2. 提供實際生活和學習相關學科方面所需的數學與科學知能。
  3. 介紹數學、物理、化學內涵中結構嚴謹的論證理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
  4. 瞭解數學、物理與化學的人文面向,以掌握科學中「人性」的一面。
領域內涵
  1. 數學、物理、化學思維的基本內容。
  2. 科學方法:數學推理與演繹邏輯(如歸謬法、數學歸納法與邏輯推論形式之關係)。
  3. 數學、物理、化學知識的本質及其演化意義。
  4. 由批判理論與多元文化關懷之觀點討論數學、物理、化學與文化之間的關連。
  5. 由當代的科學哲學脈絡來介紹科學思維與論證。
(六)科學與生命領域
領域目標 本課程領域強調人文社會與自然科學的互動與統整,藉由科學本質與人文思考的深刻體驗、生命現象與發展的關切、及自然資源利用與環境倫理的價值澄清,使學生具有科學邏輯與人文關懷的通識素養。具體目標如下:
  1. 增進學生的科學知識,與提昇學生的科學素養。
  2. 聯結科學與生命的關係,思考科學與人文的互動。
  3. 了解生命的起源、生命與物質世界的關係,以及科學發展的應用。
  4. 省思科學發展對社會文化、精神文明與人類發展的影響,以培養尊重與保護自然的精神。
領域內涵 本領域課程設計的基本理念為:科學本質之內涵,離不開人類主體建構所抱持之信念,所以人類的求知、需求、責任、與道德不能被排除在科學發展的範疇之外。依據此理念,本課程涵括三個範疇:
  1. 自然科學的系統性知識:自然科學的範疇涵括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生命科學、環境科學…等探究自然現象的系統知識內涵;
  2. 科學與人文的統整:強調科學與人文精神之間的關連,討論科學實踐與人文的思考、生命現象與發展、及資源利用和環境倫理。
  3. 科學的應用與影響:討論科學的應用與人文社會的交互影響,如科學素養、科技應用、以及科學的政治性與社會性等。